牟炫甫,国家一级演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1959年4月出生于哈尔滨,1975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院,1978年考入东方歌舞团,2000年-2003年在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班学习。原任东方歌舞团党委副书记,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,现任华体会国际彩票 团长,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主席,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,全国先进工作者,全国青联连续四届委员,文化部第一届青联副主席,北京第八、九届政协委员,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,中国民族声乐“敦煌奖”第二、三届评委,中国红歌会连续七届评委。
牟炫甫是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歌唱家,20世纪80年代初,他的一曲《草帽歌》唱红祖国大江南北,这个圆脸的歌手从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之后,他又以《赤足走在田埂上》等一只只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,滋润了人们的心田。
1983年在首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牟炫甫演唱的《竹林沙沙响》和《天仙配》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。他演唱的《天仙配》,受到安徽黄梅戏专家的赞扬。198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他演唱的《化蝶》也在全国广泛流传。在此期间,他还为电影、电视剧演唱主题曲。在我国首次举办的亚运会开幕式上演唱《花儿与少年》。他曾出版多张个人声乐专辑: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出版的《我心上的人》,中国唱片社出版的《那就是我》,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的《把春天写在你的脸上》,中国唱片社出版的全球华人歌唱家系列之《动人的歌喉》。
牟炫甫的嗓音甜美、开阔、明亮,善于演唱热情奔放、优美抒情的中外民歌。30多年来,他不仅多次深入革命老区、边疆前线、工矿乡村演出,还曾多次代表中国随团赴亚洲、非洲、拉美、欧洲等区域的20余个国家、地区访问演出,受到国内外观众广泛好评,成为从哈尔滨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的歌唱家的典范。虽然早已功成名就,但牟炫甫的心中始终割舍不下的是家乡哈尔滨,这里有他美好的童年,有他寻梦时留下的足迹,更有助他展翅高飞的恩师和爱他的家乡观众。
1966年,牟炫甫儿时的家在哈尔滨南岗区北京街上,父亲是当时冰城的“十大名医”之一,母亲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。小时候的牟炫甫多才多艺,更让许多人都想不到的是,小牟炫甫还是个名副其实的“大厨”。十岁的时候,他就能做一桌子的菜肴,东北大拉皮、清蒸鲈鱼、拔丝苹果......每道菜都做得色、香、味俱全。牟炫甫从小就酷爱音乐,接受了专业的小提琴演奏训练。同时,他又对美术产生极大的兴趣,在课余时间兼习美术,构建了良好的美术基础。十二三岁的时候,他就靠画笔给家里挣来了50斤挂面,经常被电影院请去画电影宣传画。在当时,牟炫甫立志要考中央美术学院,但出乎意料的是,他竟“歪打正着”地走上了声乐这条路。
牟炫甫唱歌完全是得于一次偶然事件。那是1975年,有一次学校组织文艺汇演,牟炫甫代表班级演唱了一首朝鲜歌曲。看完演出,牟炫甫的数学老师将他的歌唱天分告诉了她研究声乐的丈夫——著名声乐教育家杨博亚,杨博亚成为牟炫甫在歌唱事业上的第一位老师。当时,杨博亚在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担任声乐老师,龙江剧院当时正和黑龙江省艺校联合办学培养艺术人才,杨老师给牟炫甫的母亲打电话让牟炫甫去试试,出乎意料的是,他当场就被留下,就此与音乐结下不了缘。在黑龙江省艺校学习龙江剧期间,牟炫甫受到了杨博亚老师系统的声乐训练,还接触并学习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和技巧,同时也学习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及咏叹调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在王昆、郭兰英、李光羲、吴雁泽、李双江等艺术家对民族声乐的引领下,我国民族声乐得以繁荣发展。这时代背景激发了牟炫甫对民族声乐的热爱,在这期间他研习了大量东北地方戏曲的曲牌和表演。
1978年,牟炫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,当时正赶上中央八大文艺团体来哈尔滨招生。杨老师对他说:“东方歌舞团来招生,你一定要去考。”他果然不负恩师的厚望顺利地考进了东方歌舞团。
此时著名的东方歌舞团刚刚重新组建,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下,各个艺术团体都在调整、整顿以恢复状态。东方歌舞团是以演唱亚非拉歌曲为主,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曾有重要贡献。牟炫甫成为恢复重建东方歌舞团声乐部分的首批成员之一,得到了著名声乐教育家岑冰老师的亲授教育,他逐渐接触了大量外国不同民族的声乐元素,出访了许多国家,演唱了大批世界不同风格的歌曲,受到外国元首及政要的高度评价,被誉为文化外交战线上的“金嗓子”。
牟炫甫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擅长演唱外国歌曲。他能唱数百首外国歌曲,在根本不懂那个国家的语言的情况下,现背单词,现学发音,最短的时间是两天学会一首歌,并演唱的惟妙惟肖,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热烈的掌声。
1987年,牟炫甫随东方歌舞团到阿联酋演出,他身着阿拉伯民族服装,用阿拉伯语演唱《我怎么会》。当地的老酋长观看完演出后,打破惯例给了牟炫甫一次难得的殊荣——邀请他作为唯一一位外国男性演员,为酋长女眷演唱这首脍炙人口的阿联酋民间爱情歌曲。在巴基斯坦,牟炫甫演唱的《巴基斯坦颂》长达七分钟,穆罕默德·奇亚·哈克总理盛赞:“没见过一个外国艺术家能自始至终唱完这首高难度的乌尔都语歌曲”。时隔数年,牟炫甫再度访巴,出乎意料地给穆罕默德·奇亚·哈克总理带去了被巴基斯坦人称为英雄之歌的《阿里》。欣赏了牟炫甫高亢洪亮、声情并茂的演唱之后,这位中国友好邻邦的总理对他连连夸赞:“你是东方的金嗓子!”中国唱片社将牟炫甫的歌曲制作成专辑出版,此专辑在巴基斯坦热销。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鉴于他对中巴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,曾提名他为总统奖的候选人。
2005年,牟炫甫随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访问印度时,演唱印度歌曲《蒙格尼》,受到辛格总理的赞扬,并说:“我们的歌唱家都坐着唱,而你们是连歌带舞”。2008年,这位高音歌唱家出现在“2008·风情东南亚”的晚会上,并独声演唱两首歌曲《亲爱的中国》和《共饮一江水》。其中,《亲爱的中国》词曲由前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(2012年逝世)所作,而《共饮一江水》是一首表达不同民族、不同语言、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和谐生活、互助互爱之情的歌曲。歌曲还有一男一女两名舞蹈演员伴舞,双人舞的表演配合牟炫甫深情的演唱,将歌曲的意境表现得更加细腻、更加完美。
作为歌唱事业长盛不衰的“常青藤”,牟炫甫至今保持着参加本团演出平均每年突破100场次的高频出演率。在走向基层的艺术实践中,牟炫甫堪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。
多年来牟炫甫一直发扬“孺子牛”精神,在平凡的文艺工作中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。牟炫甫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口碑极好,深受同行和观众的好评。
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比“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”时,他获得“噶林杯”大奖,1986年“孔雀杯首届全国青年民歌通俗歌手大赛”再摘金奖,1990年以一首朝语歌曲《开始在废墟上》荣获朝鲜国际友谊艺术节“优秀节目奖”。
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,牟炫甫一直活跃在舞台上,为繁荣中国民族声乐事业释放者自己的光和热。他认为,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,一定要在保留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,建立与世界多民族艺术的沟通,加以创新、改造,才能走出一条长盛不衰的道路,因为只有发展和创新才能够有效地把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下去。
2006年起,牟炫甫在担任国家歌舞团党委副书记期间,主管演出营销工作,成功推动艺术生产能力,举办了晚会“蔚蓝色的浪漫”、“华彩唱风流”、“火一样的羞涩”和“元首之夜”以及反法西斯专题晚会“再见吧,亲爱的”等,完成年200余场演出,为国家歌舞团的经济效益和艺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。尤其是在我国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,还签约了中外不同的演出项目,把我国的文化艺术推广到海外。
现任华体会国际彩票 团长的牟炫甫,不仅是艺术精湛的歌唱家,更是肩上挑着担子的国家级院团管理者,他带着发展与传承中国艺术事业的使命感,带领着拥有共同理想的专业化的团队,兢兢业业,立足本职,在我国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,唱响时代最强音。